孩子们也学累了,缠着赫德表演一段,赫德用手风琴拉了一段《小天鹅舞曲》。
节奏活泼明快,乌鸦想起上次圣诞节使馆晚会上就有这首曲子,就是她踩了哈德里脚很多次的,那首舞曲。孩子们都觉得好好听。赫德要下课休息了,他们还依依不舍。
乌鸦也要离开,握着手中擦干净的口琴,有些重量的,她不知道放哪里。
古斯力道,“若是不方便带,就交给我保管。长官那里还有一只琴,你回去也可以练习的。”
乌鸦听闻便递给他。古斯力把琴放回盒子里,看着乌鸦道,“艾小姐,想不想去育婴堂看看?”
古斯力来自德国,随兵船来庆国传教。他为何来?只因仰慕一位来自德国的教士,汤若望。
汤若望,是德国科隆出生的天主教教士,他出身于贵族家庭,17岁在罗马学院学习天文、数学。
在庆朝初期,二百多年前的顺治年间,他来澳门,31岁来到京城。他算是在庆国活动了47年,直至去世,历任钦天监监正,是首位洋监正。
义团大幅攻击时,京城东西南北均有教堂。宣武门那处教堂,亦称南堂,就是汤若望设计的。
他曾经教顺治皇帝天文学,引入天文望远镜,还担任康熙帝数学和哲学老师,修订了中国农历。
顺治帝死,他被朝臣指控"邪说惑众"后,判了死刑,被孝庄太后干预赦免,但随后病逝。
康熙帝之后为其平反,将其葬于比他来得更早的、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墓旁。
明末清初,有多名外国教士来传教,亦对中国文化、艺术做出过不少贡献。
然而,鸦片战争之后,随着庆朝与西方经济的不对等,一部分传教士们配合着列强攻入国门的企图,也成为了侵略的急先锋和另一队帮凶。
京城曾有南北西东四座教堂,均被义团烧毁。而联军战火之后,产生了太多战争遗孤。如今战乱过后,教会此时,还是担起了救助的责任。
而古斯力学习的榜样,就是出生在德国科隆的汤若望。他们同样来自德国,想为庆国这个国家的繁荣、天主教教义的宣传做出贡献。
只是,汤若望是活在康熙盛世,重在东西方文化科学交流;而如今,却是庆国内忧外患的皇朝末期,传教氛围不可同日而语也。
况且,更多的教士因为这场战争,将掠夺视为要务,忽略了传递上帝之爱的初衷。古斯力是在其中挣扎、想传递良善的那一个。
天主教在西方列强与庆国不平等的政治地位面前,撕下了博爱的面纱。
弱国无外交,亦无宗教。
弱了,何止外交不平等。
弱国,亦无地位平等的宗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