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据大文学>都市青春>天堂来的风 > 第248章 人道主义精神
    世纪初瓦德西奉德皇命令来庆国首都、叫嚣着率兵侵略;

    37年后,拉贝以人道主义精神,联合留在南京的德国人、外国人,放弃了提前去安全地方的机会,与贫穷的平民们生死与共,不怕牺牲,将承担的使命进行到底。

    对抗日军封锁和杀戮,护住了25万的难民。

    他让德国被百姓记住。也是在世纪末改革开放后,德国产品尤其西门子的产品,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很快,马丁就拍不了照片了。因为他的相机,被日军抢了!

    他虽然很小心,但是几名日本兵依然看到了他在拍照,知道他是德国人后,虽然没殴打他,但是泛着寒光竖立的刺刀,无声威胁他交出相机。

    当然,他就算拍了,也不可能洗出照片来。城中已经没有自由洗印的照相馆。

    他家族的厂子都是和民国人一起开的,现在门牌全改成德国的,不用汉字。

    此时在地狱一般的南京,不顾自身安危,敢留在这里的外国人,也仅仅几十人。

    他们中,有德国公司职员,有美国报刊记者、有教师、有传教士、使馆工作人员、洋行经营者。

    他们尽最大可能如实记录,并留下日军施暴屠杀的证据,同时也在救助中国人。将自己的家、公司、工厂,全改成避难所。

    很快,市区就不通电、停水,电话线也断了。

    德兴与其他洋行从附近未占领周边城市调拨物资。派出的德国雇员与其他外国人,向南京安全区红十字会运送粮食、药品。

    在这时候,这几乎是个送命的事,但他们出于人道主义精神,依然走向南京。

    因为哈德里官员的身份,雇员里森运送物资至南京,再从南京回程至汉口,未受到日军拦截。

    每一次进出南京,都像是侥幸得了一条命。

    他负责将马丁写的信件和之前拍的照片,随身带在身上,回汉口后寄回德国。

    而马丁开着洋行的私人所有汽车,也持续奔走在路上。非常幸运,没有被日军夺车。

    沿途还尽量“捡到”受伤未死的老百姓、和被凌辱的女人。途中一切所见,都刺痛了马丁的心。

    上帝啊。这里,是地狱!

    他没有想到,37年前的北京,在八国联军的铁蹄下,那幅场景也是骇人的地狱。

    北京!南京!这一南一北的两座都城,都曾被外国侵略、被屠杀过人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