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被无数读书人口诛笔伐,成了过街老鼠一般的存在。
    虞夫子在故乡被文人唾弃了五年,最终无奈离开故土,转辗来到湖州谋生。
    湖州人不知外地之事,全然接纳了他,他凭借着学识进入官学,就这样平静的度过了十年,然后再度出事。
    不知是谁知晓了他的身份,当众揭穿,此事闹得极大,几乎湖州所有人都知道有一位虞夫子道德品行败坏,没有学堂再愿意招收他。
    而他已在湖州安家,有妻有儿,不可能再拖家带口去另一个地方生存。
    于是他换了一个职业,在湖州一个巷子里,靠给人写书信谋生,这样一晃又是十多年过去了。
    从十五岁翩翩少年郎,到了如今四十岁一事无成的男子,这一生,何其坎坷,又何其唏嘘。
    就在沈县令感慨之时,里正飞快的狂奔来了。
    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:“草民见过县令大人!”
    “不是说过了吗,本官来村里,无须行此大礼。”沈县令让他起来,这才开口道,“听说大河村缺一位教书先生,这位是虞夫子,赵里正觉得如何?”
    里正抬头看了一眼,只觉得这位虞夫子气度不凡,一看就至少是秀才。
    不,不可能是秀才,秀才是有官身的人,咋可能来他们这样的山沟沟教孩子读书。
    应该是童生,童生也很难得了,他们大河村迄今为止就没有出过一位童生。
    “谢谢县令大人!
    ”里正大喜,立即拜谢,“请容草民禀报一下大河村学堂情况,共有学子七十二名,最大十八岁,最小五岁,分成甲乙两个班,本月过后,孩子们读书一个月的束脩费暂定三十文钱,一个月即可收二两银子有余,虞夫子在村里教书,一个月二两银子,包吃住,不知能行吗?
    沈县令不说话,看向身侧的男人。
    虞夫子摸了一把胡须:“钱财乃身外之物,二两银子绰绰有余了。”
    虞家并不穷,他从小天资聪颖,家中就没短过他银两。十五岁那年出事后,他被族人驱逐,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才知道钱财不易。
    在故土浑浑噩噩五年后到了湖州,那时在官学教书一个月是六两银子,教书十年,桃李满天下,一学生想为他翻案,最终学生秀才名头被取消,而他也无法再在官学待下去。
    他也想有朝一日终扬名立身,洗清冤屈。
    他也想落魄十年后誉满天下,衣锦还乡。
    却,只能屈服于现实。